第6章 轻取宛城,掌控贾诩
作者:伟栋   三国:智诱刘皇叔,军师乃神人最新章节     
    刘备现在的三千多嫡系部队驻扎在汝阴。
    这一天,汝阴城外,两支兵马浩浩荡荡而来,每支都有万余人。
    简雍先行入城,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主公,大喜事!”
    “刘辟和龚都收到您的书信后,都欣喜若狂,迅速收拾好各自的山贼物资,前来汝阴投奔您了!”
    刘备凭借空间的力量,轻易获得了两万多精锐士兵。
    “知汉,你真的……”
    一时之间,刘备不知如何赞美张铭,只能不断地轻轻拍打张铭的肩膀,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张铭缓缓起身,深深鞠躬道:“恭喜主公,我们这就去接收这两万精兵吧。”
    收编了刘辟、龚都及其两万余精兵,再加上他原有的三千嫡系部队,刘备的军队此时已接近三万人!
    更重要的是,刘辟和龚都的手下有不少原是并州地区的百姓。
    其中不乏雁门、定襄两地的人,这些人可以说是天生的骑士,自小就在马背上成长。
    很快,刘备从中挑选出擅长骑术和射箭的人,组建了一支千人的骑兵队伍。
    这支骑兵的主将是白马义从出身的赵云。
    剩余的两百多名骑兵则成为刘备的卫队,他们的头盔上装饰着白色的鸟羽,作为标志。
    这就是白毦精兵!
    在汝阴停留了三天后,建安四年九月的第一天,整装待发的刘备军向平舆进发。
    至于为何选择平舆,张铭微微一笑。
    当然是为了给白毦精兵找一个合适的将领。
    正如张铭所预料的那样,当他们经过平舆时,只有二十岁的陈到带领一百多名青壮年加入刘备的队伍。
    “恭喜主公,又增添了一员猛将!”
    而在见识过陈到与赵云的枪法对决后,众人对张铭的敬仰之情更甚。
    “没想到军师不仅智谋超群,眼光也极为犀利。”
    “没错,我怎么就没看出,这个叫陈到的年轻人,竟能在子龙手下支撑上百回合。来来来,跟我比划两下。”
    “确实不简单,将来必成猛将,军师真是神仙啊!”
    “……”
    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张铭的推荐下,陈到成为了刘备护卫队以及白毦精兵的主将。
    得到陈到后,刘备军的步伐加快,终于在九月中旬抵达宛城城东,安营扎寨。
    二十章
    大帐之内,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皆聚首,请求出战!
    “大哥,军师,这次就让我上阵吧!”张飞洪钟般的声音在帐内回荡。如今的宛城,张绣手下只有五千兵马,其中能战者不过两千。
    唯有张绣的亲卫队,原西凉铁骑,还能勉强称得上精锐,但此刻也只剩下五百骑兵,这是张绣最后的倚仗。
    “三弟,别急,先听听军师怎么说。”刘备抬起手,将领们的目光立刻转向张铭。
    张铭微微一笑,轻摇羽扇。“一座孤立的城池,何须硬攻?”
    “主公只需一封书信,晓以利害,劝张绣归降,何须刀兵相见?”他说得从容不迫。
    张飞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又是写信?”他心底对张铭提及写信有些抗拒,这意味着又要错过一场战斗。
    然而刘备却兴奋不已,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他梦寐以求的事。“这样也好,不过知汉,这信要怎么写呢?”
    见到刘备已同意,将领们虽不甘心,但也只能接受。他们好奇,军师的信是否又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张绣出身西凉军,性格倔强,说服起来恐怕不易。
    刘备写完信后,看向文官群,正欲问谁愿去送信,张铭主动提议:“主公,最合适的人选是子龙。”
    众人齐齐看向赵云,眼中满是疑惑。赵云也看向张铭,满脸惊讶。
    张铭看向刘备,神色淡然:“张绣和子龙,同拜枪绝童渊门下,虽然未谋面,但从师兄弟关系来说,子龙算是张绣的师弟。”
    众人闻言大吃一惊,没想到连这种细节张铭都清楚。
    赵云很快证实了这一点:“主公,末将愿意前往。张绣确曾拜在我师门,但我在入门时,师兄张绣已出师,所以未曾见过。”
    众人恍然大悟,确实,赵云是最佳人选。
    营门外,赵云独自一骑,准备进城送信。临行前,张铭递给他一个锦囊,叮嘱道:“若遇贾诩阻挠,可打开锦囊,其中有应对之策。”
    宛城府衙内,张绣神情尴尬。在他身侧,坐着一位威严的中年人,眉眼间透着霸气,此时双目微闭,平静地说:“将军不愿见,直接杀了便是,何须为难。”
    张绣苦笑道:“文和先生可能不知,刘备派来的使者,竟是我的同门师弟。”
    贾诩双目微睁,略显惊讶:“刘备军中有将军的师弟,那倒不妨见一见。”他话中带着一丝意外。
    张绣仍有犹豫,接着疑惑道:“可是先生,您不是说最好的出路是投靠曹操吗?”
    “若师弟苦苦相劝,我岂能轻易拒绝?这该如何处理?”他心中暗自纠结。
    贾诩轻抚着胡须,平静地说:“将军不必担心,那个最后的难题,就交给我贾诩来处理吧。”
    听到这话,张绣欣喜若狂,立刻起身出门迎接。
    望着张绣匆匆离去的背影,贾诩沉思起来:“刘备这个信使,是无意之举,还是有意为之呢?”
    不久之后,
    张绣挽着一位年轻人走进厅堂,两人边走边笑,显得十分愉悦。这位年轻人正是赵云。
    “来人,准备宴席,我要好好款待我的师弟!”张绣刚坐下,就吩咐下去,从宛城目前的情势来看,他的心情确实非常欢喜。
    仆人正要前去安排,却被赵云拦住。
    “师兄稍等,我现在代表主公出使,还是先处理正事要紧。”
    “至于酒宴,我兄兄弟何时不能共饮呢?”
    这句话说得很巧妙,张绣几乎脱口而出答应,好在贾诩适时地咳嗽了一声,才让张绣差点出口的话咽了回去。
    “呵呵,这位将军怎么称呼?”贾诩抢先把问题抛出。
    赵云拱手回应:“常山赵云,字子龙,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我是姑臧贾诩,刘皇叔的信,能否借我一阅?”
    赵云愣住了,同时心中暗惊,没想到军师竟料中此事,确实有一位名叫贾诩的人物。
    随后,他看向张绣,只见张绣点头,没有任何不满。
    赵云明白了,难怪军师会给他留下锦囊,看来师兄对贾诩的意见极为重视,而贾诩似乎也在考验他的应对能力。
    于是,赵云一边出示信件,一边拆开锦囊。
    锦囊里竟然还有一封信,上面只有三个字:“给贾诩”。
    加上刘备的那封,总共两封信,赵云都递给了贾诩,这让贾诩感到意外,不明白为何会有两封信。
    随着贾诩接过信,厅上的气氛微微变得紧张。
    贾诩首先阅读刘备的信,那是一封标准的招降信,先是赞扬了张绣没有与李傕、郭汜同流合污,没有在长安滥杀无辜,以及到宛城后对待百姓的仁德。
    然后是邀请张绣共同复兴汉室,共创太平盛世。虽然文辞不甚华丽,但充满真诚,就连贾诩读完后也不由得赞叹刘备的仁义。
    稳定了情绪,贾诩转向第二封信。
    南阳张铭致信文和先生,询问是否打算投靠曹操?
    如果这样,我有三个问题。
    首先,先生曾献策李傕攻陷长安,导致大汉动荡,虽出于自保,但如今长安官员大多在许都,先生一家该如何自处?
    其次,曹操的子侄和爱将在宛城伤亡惨重,即使曹操不追究,先生又如何让张将军在曹营立足?
    最后,我家主公刚击败曹操,三万大军兵临城下,先生是否有与之一战的决心?
    君子不应站在危险的墙下,先生睿智,应该做出明智的选择。
    信至此结束,贾诩却瞪大眼睛,呼吸也变得粗重。第一,对方看穿了他的策略;第二,明确了他们降曹后的立场;第三,这分明是 的威胁。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关键在于最后那句话,让贾诩陷入了深思。
    是啊,刘备为何会来到宛城呢?
    紧接着,贾诩的身体微微一颤,目光转向南方!
    片刻后,贾诩不再犹豫,将两封信悉数交给张绣。待张绣阅读完毕,明显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动摇更甚。
    “先生,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张绣看着贾诩,眼神中带着期待。
    贾诩缓缓点头,道:“将军,刘备皇叔以仁德闻名天下,确实是难得的好君主,不如归降吧。”
    张绣大喜过望,立刻起身宣布道:“传我军令,打开城门,随我迎接刘备皇叔进城!”
    赵云见此情景,也忍不住大笑道:“恭喜师兄,日后你我师兄弟一同为主公效力,定会成为一段佳话!”
    ……
    入城后,府衙内设宴款待。
    张铭的地位仅次于刘备,甚至高于关羽和张飞!
    但对于刘备这边的文臣武将来说,这完全是理所应当,没有任何异议。
    宴会前,刘备也任命张绣继续统率西凉军,并命令他裁减老弱,招募满一营兵士。
    张绣感到意外的同时,也为刘备的信任所打动,欣喜之余,立即向刘备行礼称臣。
    唯有贾诩,尽管对刘备极尽尊敬,却只称他为使君,而非主公。
    张铭看在眼里,心中明了。
    酒过三巡,张铭找到贾诩。
    “文和先生,您觉得这酒不合口味吗?”张铭问道。
    “张军师误会了,酒虽好,但不知其来历,总有些许担忧。”贾诩回应。
    “文和先生乃品酒高手,怎能分辨不出酒的来源?何不猜猜看?”张铭提议。
    “那我就试试,莫非是出自荆州?”贾诩猜测。
    “不错,文和先生还有顾虑吗?”张铭确认。
    “荆州之酒虽好,但不能时常饮用,该如何是好?”贾诩提出疑虑。
    “文和先生无需担心,既然您喜欢,我会确保您常饮此酒。若有所顾虑,不妨少量饮用,慢慢享受,待到能常饮之时,再痛快畅饮一番,如何?”张铭给出建议。
    “这样很好,那就劳烦张军师了。”
    “这是我应尽之责,只希望文和先生不要拒绝,来,干杯!”说完,张铭敬了贾诩一杯,贾诩一饮而尽,二人相视而笑。
    尽管他们表面上讨论的是酒事,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达成了默契。
    在张铭协助刘备夺取荆州之前,贾诩不会正式归顺刘备,也不提供计谋,对此,张铭表示理解。
    同样地,张铭提出,贾诩可以旁观,但不能有任何异心或小动作,贾诩也表示同意。
    至此,贾诩已落入张铭的掌控之中,张铭的目光转向南方。
    “等消息传到那边,新野的蔡瑁恐怕会坐不住了。”
    “能否南下,就看您的表现了。”
    “蔡将军,别让我失望。”
    新野城外二十里的荆州军中军大帐内,蔡瑁春风得意,一边品茶一边听取手下的情报报告。
    “报!刘备军收编了两万多黄巾军后,正向宛城挺进。”
    “目前距离宛城三十里处扎营。”
    喝了口茶,蔡瑁轻轻挥手,帐内只剩下他和他的两个族弟蔡中、蔡和。他们都是蔡瑁的亲弟弟。
    “大哥,真没想到刘备竟然击败了曹操,这太出人意料了。”蔡中和蔡和的神色有些慌乱,这几天频繁的情报让他们信心大受打击。
    蔡瑁瞥了他们一眼,镇定地说:“慌什么?”
    “曹操中了张铭的诡计才会被伏击落败。”他继续道,“只要我们步步为营地行动,避免轻率进攻,以五万对三万,且对手还是些乌合之众的黄巾贼,我荆州精锐怎么可能输?”
    “别小看张绣兵力少,他也能给刘备制造麻烦。”蔡瑁补充道,“主公之所以容忍张济和张绣叔侄在宛城多年,除了作为对抗曹操的缓冲,更是在提防那西凉铁骑。只要张绣的骑兵还在,刘备想要攻占宛城,代价将不止一倍。”
    “到时候,我们坐收渔翁之利,接着,蔡家在荆州的地位也将凌驾于蒯家之上!”他描绘出一幅宏大的蓝图。
    听着蔡瑁的规划,蔡中和蔡和的眼睛渐渐亮起。然而,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匆匆进来通报:
    “报告!”
    “前方传来紧急军情,张绣已经投降,刘备兵不血刃,占领了宛城!”
    砰的一声,蔡瑁手中的茶碗摔在地上,碎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