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占领襄阳,人才济济,刘表都懵了
作者:伟栋   三国:智诱刘皇叔,军师乃神人最新章节     
    诸葛亮愣住了,一时之间无法反应。
    “嗯?”
    “我是谁?这是哪里?”
    “这不是我家吗?怎么感觉像在自己家里,而且我有种错觉,他把我当成长辈了。”
    诸葛亮心中充满了疑惑。
    “孔明,坐吧,别站着,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不用拘束。”
    “茶一会儿凉了,就不好喝了。”
    听到这话,诸葛亮嘴角抽动,只好坐下。
    张铭呵呵笑了起来:“来,尝尝,看合不合你的口味。”
    “谢谢。”
    诸葛亮低头品茶,心里却在暗自思量:
    “张铭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以为他是来招揽我,但现在的感觉,他更像是把我当作家人。”
    思绪翻涌,诸葛亮不由皱起了眉头。
    只喝了一口,他就放下茶杯。
    抬头看向张铭,问道:“请问军师,你来找孔明有何贵干?”
    此时的诸葛亮已不像刚醒来时那样傲气,他只想弄明白,张铭找他究竟为何。
    节奏已被张铭掌控!
    听到这个问题,张铭嬉皮笑脸地站了起来:“孔明,实话告诉你,我是来补送一份厚重的提亲礼物。”
    “我们是一家人,我就直接说了。”
    “我和月儿已经在一起了。”
    “子瑜大哥不在家,这份礼理应由你接收。”
    “孔明,你稍等,我去取。”
    说完,张铭径直离开。
    然而,张铭的话语如同晴天霹雳,诸葛亮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
    都说长兄如父,长姐如母。诸葛亮父母早逝,大哥又早早离家,对他来说,大姐就如同母亲般重要。他对大姐充满感激与尊敬。
    可以说,有大姐在的地方,才是完整的家。
    然而,一天不见,大姐就与张铭走到了一起!
    “难道是张铭……大姐是被迫的?”诸葛亮脑中浮现出几个画面。
    越想越觉得有可能,胸中怒火燃烧,正要起身去找张铭问个明白,这时,张铭和诸葛玥手牵手,缓缓走近。
    “大姐!”诸葛亮惊呼一声,旋即止住。
    他如此聪明,怎会看不出大姐脸上洋溢的幸福,从两人的神情也能看出他们真心相爱。
    张铭看着这一幕,微微一笑:“月儿,好好跟孔明解释。”
    “我去确认一下聘礼是否齐全。”
    站在庭院里,望着士兵们忙碌地搬运着一件件礼物,张铭的眼中闪烁着深思的光芒。
    诸葛亮是自傲的。
    然而,这份自傲就像一把 刀!
    过度的自傲可能导致人变得固执。历史上,诸葛亮难道不清楚仅凭益州之力难以统一天下吗?
    但他依然选择了六出祁山,直至病逝于五丈原,真的是只为不负 的期望吗?
    是的,但并非全部!
    事必躬亲,最终却落得身心疲惫,真的意味着他身边无人可用吗?
    回顾蜀汉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究其原因,恐怕是诸葛亮的自傲在作祟。
    如同刘备三顾茅庐,那时诸葛亮唯一的忠诚对象本就是刘备,但他却坚持让刘备多次来访,摆足了架子才肯出山。
    诸葛亮,太过自傲了!
    刚才也是如此,即使诸葛均已通报,他还冷落张铭,最后还以诗篇离开,无非是仗着自己的才情而傲慢。
    而张铭所做的,就是让诸葛亮放下这份自傲,磨砺他的心性。
    一个不再自傲,一个不再固执的诸葛亮,能达到何种高度,张铭满怀期待。
    看着礼物几乎填满了庭院,估计诸葛玥的故事也讲完了,张铭迈步,再次踏入厅堂。
    此时的诸葛亮已恢复了平静,但仍能察觉他脸上残留的困惑与寂寥。
    张铭微微一笑,时机差不多了,若连诸葛亮的信心也削弱,那就太可惜了。
    “孔明,去庭院走走吧。”
    “子瑜兄不在,这个家,该你接手了。”
    在张铭的提示下,诸葛亮回过神来,急忙起身,向张铭深深行礼致谢。
    “多亏军师救下了家姐,否则战乱之中,寒夜降临,若家姐有什么闪失,孔明将抱憾终生。”
    张铭上前扶起诸葛亮,轻拍他的肩膀,笑道:“别再称我军师,这里并无外人,叫我姐夫吧。”
    诸葛亮一怔,嘴角抽搐,终究未开口,但神情坚毅了许多。
    看向诸葛玥,诸葛亮严肃地说:“军师,我有一事不明,不知当问不当问。”
    张铭点头道:“孔明尽管说。”
    诸葛亮沉吟道:“我听说军师已娶妻,且是皇叔的义女。”
    “我家虽非显赫官宦,但也算是琅琊望族,如今军师已有正室,那家姐该如何安顿?”
    听到这里,诸葛玥心中焦急,想表示自己愿意为妾,却被张铭制止。
    “此事我已有打算,月儿也在,我们是一家人,无需避讳。”
    “你们只知道我娶的是主公的义女,却不知她还有荆州黄家的身份。而且你们都认识,她就是月英。”
    “月英的性情你们也清楚。”
    “孔明,来,随我一探究竟!”
    说着,张铭领着诸葛亮走向外面。得知张铭的妻子竟是黄月英,诸葛亮震惊之余,任由张铭引领。
    反倒是诸葛玥听到这个消息,内心喜悦无比,先前对主母的顾虑顿时烟消云散。
    来到屋外,诸葛亮见到满目琳琅的聘礼,惊讶无比。
    \"这,这是……\"
    显然,这些并非纳妾的财物,但相较于娶妻,数量上稍显不足。
    震惊过后,诸葛亮脸上掠过一丝领悟。
    张铭指着院中的聘礼道:“我当然明白月儿的身份,所以我打算迎娶月儿为平妻。”
    \"这样的安排,你觉得诸葛亮是否满意?\"
    诸葛亮表情严肃,拱手致礼道:“军师思虑周详,诸葛亮深感敬佩。”
    张铭假装不悦地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喊我姐夫吧!\"
    诸葛亮起身笑道:“姐夫!\"
    \"哎!\"
    两人间的距离在这一笑之间顿时拉近。
    恰巧这时,诸葛均带着四个人走来。张铭望去,他们都相貌出众,无疑就是传说中的诸葛四友。
    \"咦?\"
    \"元直、州平、公威、广元,你们怎么都来了?\"
    诸葛亮边说边迎上前去。
    诸葛均抢着回答:“他们是张军师托我邀请的,说是有个重要事情需要商议。”
    \"本来还想叫士元来的,但他正好去江东游学,不在书院。”
    众人的目光转向张铭,诸葛亮注意到张铭也在场,忙介绍道:“姐夫,我给你介绍一下,这四位是我的同窗好友。”
    \"颖川徐庶,字元直;博陵崔钧,字州平;汝南孟建,字公威;颖川石韬,字广元。\"
    \"我们都在庞德公的鹿门书院求学,不知四位今日联袂来访,有何贵干?\"
    张铭对这四人的名字自然耳熟能详,只是现在终于能对应上他们的长相。
    而诸葛亮的称呼,更是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姐夫?\"
    特别是诸葛均,激动得跳了起来。
    \"二哥,你怎么喊张军师姐夫呢?\"
    正当诸葛均还想追问时,诸葛玥从厅堂里出来,在屋檐下喊道:
    \"三郎,快来帮忙,姐姐有话跟你说。\"
    见到是大姐,诸葛均应了一声,连忙小跑过去。
    接着,诸葛玥向四人打了招呼:“外面冷,大家都进来屋里谈吧。”
    其他四人都是聪明人,一眼看到满院的聘礼和诸葛玥,立刻心领神会。
    进屋坐下后,诸葛玥为众人倒好茶水,随后带着诸葛均下去,她也需要整理一下衣物。
    大厅中,诸葛亮向四人介绍:“这位是刘皇叔的军师,张铭,张知汉。”
    四人连忙施礼,口中道:“久仰大名。”
    接着,他们又道:“恭贺恭贺。”
    张铭一一回应,然后直截了当地说:“小均找你们的时候,应该已经说明了,我确实有重要的事情要商议。”
    \"你们都是孔明的好友,也是我们的朋友,我就开门见山了。\"
    \"我想请你们下山,与我并肩作战,一起辅佐主公,复兴汉室!\"
    诸葛亮早有预感,表情还算镇定。
    然而,其他四人年纪都在二十出头,正值热血沸腾的年纪,情绪全写在脸上。
    只见他们先是露出惊讶的表情,随后无一不是惊喜交加。
    毕竟,名震天下的张铭、张知汉亲自邀请,这在他们的履历上无疑是一段辉煌的篇章,足以让他们吹嘘一生。
    然而!
    每个人的情况各异,所以一时间没有人立即回应。
    张铭以退为进,开口道:“大家不妨先思考一下,我也说说我的条件。”
    “首先,各位现在仍在求学阶段,这一点不会改变。”
    “我可以保证,不久后鹿门书院将会重新开学,并且规模将有所扩大。”
    “其次,你们求学的目标是为了学以致用。”
    “所以,即使你们暂时不愿意为皇叔效力,我也会提供一个实践所学的机会。”
    “最后,即使你们愿意为皇叔效力,短期内也不会立即授予官职。”
    “我需要你们先跟随我,从最基本的文书工作做起。”
    “现在愿意跟我下山的,就是孔明。接下来,就看你们的决定了。”
    四人看向诸葛亮,诸葛亮苦笑着轻轻点头,心中明白,自他称呼张铭为“姐夫”的那一刻起,他已经与张铭绑定了。
    徐庶最为热血,加上与诸葛亮关系亲密,当即表态。
    “军师,徐元直愿意追随皇叔,与您一同辅佐汉室!”
    张铭微微一笑,这是他预料中的反应。
    于是关心地询问:“很好,元直家中还有亲人吗?”
    徐元直毫不迟疑地回答:“老家还有母亲健在。”
    张铭点头道:“那就好。既然元直决定入仕,理应将母亲接来,让她在身边照应。”
    “这样吧,元直你写封信,我立刻派人去接令堂。”
    徐庶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只能频频点头表示同意。
    其他人看向张铭,对他的敬仰之情更甚,一个关心下属的上司,能让仕途之路更加稳固,这是他们自然明白的道理。
    孟建有些心动,但他仍有顾虑,于是问道:
    “军师提到鹿门书院即将复课,也就是说,军师有信心迅速攻下襄阳,是吗?”
    张铭坚定地点了点头。
    此刻,不止孟建,其他四人也开始疑惑。
    孟建继续问道:“但襄阳城高墙厚,即便守军只有万人,坚守下来,一年半载恐怕都难以攻克,更别提城中世家众多。”
    “而刘皇叔大兵压境,正值春耕时节,若青壮都被困在襄阳,错过春耕,后续力量恐会不足。”
    “不知在这种情况下,军师有何应对之策?”
    其余四人纷纷点头,显然他们也认同此观点。
    张铭感到欣慰,他看好的这些人,果然有着独到的眼光。
    而且,他知道刘表也会这么想,但他早有准备。
    只见张铭从容不迫地说:“如果我告诉你们,我已经改良升级了现在耕田使用的直辕犁,一个人就能顶替五人的效率,你们信吗?”
    五人面面相觑,显然不相信,但碍于张铭的身份,没人立即反驳。
    张铭微微一笑,不再多言,起身道:“走吧,正好我带了一幅过来。”
    “真假与否,试过便知!”正当张铭带领五人走向门外,打算亲自去田里耕种之际,在襄阳州牧府的刘表桌前,摆放着一把曲辕犁。刘表眉头紧锁,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
    蒯越一脸愁容,沮丧地说道:“主公,这叫‘曲辕犁’,是刘备让张铭改进直辕犁得到的成果。”“现在整个南阳郡都已经广泛使用,甚至消息已经传到了襄阳。”“用这种工具耕作,效率提升数倍,我已让家中的壮丁试过,一人能抵五人!”“这意味着我们企图延缓刘备春季耕种的计划已经失败了。”
    “什么?!”刘表听到这个消息,惊愕不已,猛然起身,接着眼前一黑,整个人直挺挺地向后倒去。
    堂上顿时一片混乱,女仆的尖叫声、管家的训斥声以及不断呼唤医生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然而,这一切并未影响蒯越,他保持着冷静。
    前一天从汉水边逃回,他意外发现家中奴仆手中的曲辕犁,经过询问和尝试,这件事甚至惊动了他的兄长蒯良。“蒯家的未来不能继续依赖刘景升了。”蒯良下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