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明治伤寒,暗谋柴桑
作者:伟栋   三国:智诱刘皇叔,军师乃神人最新章节     
    他们看着张铭的眼神如同看待疯子,刘备泪如雨下,张飞更是惊恐地大喊大叫。
    \"大哥,完了!\"
    \"军师疯了!!\"
    第69章 真乃军师,备当敬仰
    张铭见到众人的表情,倒也不觉得意外。在这个时代,遭遇大规模瘟疫,多数人只能束手待毙。
    然而熟知历史的张铭怎会毫无准备?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才能有望问鼎天下。历史上,从东汉至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寒冷期。特别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公元179年至250年间,《后汉书》和《三国志》均有记录一些异常气候的记载。比如公元179年的夏天曾下过鸡蛋大的冰雹,公元184年北海、东莱、琅琊等地井水结冰超过一尺,次年初春又有冰雹,农田损失惨重;还有公元190年的炎炎夏日,竟刮起了冷冽寒风,仿佛寒冬一般。
    如此种种异象频发,随之而来的是接二连三的疫情,即张仲景所说的伤寒急性传染病。《伤寒杂病论》开篇便提到,他们家族在公元196年开始的十年间,近二百人中有三分之二因伤寒病去世。
    当然,这些事情他不便明言,因为普通人无法理解,甚至可能会把他当作疯子。于是张铭整理了语言,道:“主公想必知道,仲景公与我虽年岁相差甚远,但他已致信告知,此刻正在长沙。长沙的疫情,他曾提及,就是所谓的伤寒。因此,仲景公已有应对策略,大家无需过于忧虑。”
    没有什么比提及神医张仲景的名字更能直接安抚人心了。果然,听到“仲景公”三个字,众人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一丝喜色。然而,场中智谋之士,如贾诩、诸葛亮等人,尤其是贾诩,他亲身经历过一场大瘟疫,脸上的担忧并未减少,反而更加深沉。因为他担心,如果连张铭也开始松懈,这场瘟疫可能会带来无法估量的破坏。
    若在过去,他或许会选择沉默,但现在,为了他亲手推动发展的荆州日益壮大,他必须发声:“知汉,对于瘟疫,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我年纪较长,曾亲历凉州的瘟疫,那次之后,一个数万人的县,十室九空,仅存千余人生还。”
    贾诩的话语震撼了众人,就连刘备也附和道:“确实,军师,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但也有所耳闻。当然,我并非质疑仲景公,只是传言这种瘟疫传播迅速,往往是救治一人,又会有数十人感染。这意味着并非药物无用,而是救治的速度赶不上病毒扩散的速度!”
    刘备和贾诩的话犹如两记重锤,再次将原本稍显缓和的气氛凝固。然而,张铭微微一笑,他知道他们所说的一切。
    由于张铭亲身经历过超越古人想象的瘟疫,包括那场席卷全球的大瘟疫,他都有能力战胜,更何况眼前的伤寒。他手持羽扇,充满信心地说道:“对于瘟疫,我也有所研究。”
    “正如文和先生和主公所说,瘟疫的危害和传播速度远超过一般疾病。”
    “因此,对于这场伤寒,除了治疗,预防也是关键!”
    “恰好,我已经有了预防伤寒的方案。”他接着宣布,“我将亲自去长沙,与张仲景公共同阻止这次疫情的爆发。”
    话音刚落,刘备立刻冲 阶,抓住张铭的手,坚决反对:“不行!绝对不行,怎能让你这位军师冒险!”
    张铭内心感激,但他明白,这并不是冒险,而是预见到了未来。首先,他知道张仲景的药方对伤寒有奇效;其次,预防才是防治伤寒的重点。伤寒是由于气温突降,人们防护不足,身体调节机制受到影响,加上时代的医疗条件和战争频繁,导致免疫力下降,无法得到良好治疗。而张铭拥有酒精和现代隔离措施,只要做好个人卫生和保暖,有张仲景的药方,就能确保安全。
    其中,保暖是最关键的一环。张铭从容地解释道:“主公,你还记得吗?之前在当阳附近,我曾建议你将收缴的土地用来种植织贝,是吧?”
    刘备闻言一愣,旋即回忆起来,那件事确实是他计划的一部分。早在未攻占宛城时,张铭就派遣糜家的人深入哀牢山区,收购擅长织造白叠花布的土着,同时也带回了织贝种子。
    “对,我记得。但这和军师去长沙有什么关系呢?”刘备疑惑地看着他。
    看到刘备满脸不解,张铭意识到必须解释清楚才能离开。于是,他拍了拍手,门外的裴元绍早已等待多时。他走进来,怀抱几床厚重的被子,分发给文臣们,包括刘备。看着众人惊讶的表情,张铭解释道:“这就是我所说的棉被。”
    “它的作用很简单,就是保暖。今晚大家可以试试,剩下的明天再讨论。”
    张铭直接展示了御寒神器——棉被,让它比宋朝流行还要早七八百年出现。实际上,棉花早在汉魏时期就有记载,主要在高昌地区和云南哀牢山(益州永昌郡哀牢)种植。那时棉花被称为织布,哀牢族已经能将其制成布匹,并流入中原。所以,让糜家去寻找并雇佣擅长种植和纺织的哀牢人并不困难。在糜家的高价吸引下,他们成功招募了数十位这样的能工巧匠。
    当刘表 至江陵后,张铭便让哀牢族人带领军队在当阳周边肥沃的土地上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
    选择当阳的原因显而易见,这里是江汉平原的一部分,历史上就是棉花高产的区域,实际上比哀牢更适合种植。
    到了七月底,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因此,在伤寒消息传来之前,张铭已命人制作好了棉被。
    于是,文官们在武将们的好奇目光中,拿着棉被各自回家,准备晚间试用。
    第二天早晨。
    张铭刚踏入府衙,刘备迅速迎上前来,深深一揖道:“军师真是神人,备在此拜谢!”
    张铭回礼,心中了然。
    他知道,刘备用过棉被后,意识到了它的价值!
    果然,刘备满脸兴奋,不住称赞棉被的妙处。
    “知汉啊,你无法想象,昨晚是我此生入秋以来最温暖的一觉,连半夜都热得出汗。”
    “更不可思议的是,仅凭你说的‘棉花’填充,就有如此强大的保暖效果?”
    “如果能将棉花加入衣物,岂不是能让百姓和士兵们在秋冬季节不再受苦?”
    说完,刘备拉起张铭,径直走向内堂,他已经迫不及待要继续昨天的话题。
    对于刘备的触类旁通,张铭深感欣慰。
    有了刘备的话,推广和使用棉花的工作变得更加容易。
    此时,堂内众人已到齐,见到刘备和张铭,纷纷起身致意。
    “主公。”
    “军师。”
    刘备和张铭一一回应,所有人的目光中都充满了敬仰。
    就连张飞等武将,也早从贾诩等人那里听闻,除了敬佩之外,还流露出好奇。
    落座后,刘备直接进入正题。
    “各位,昨晚大家都体验了棉被,对于军师昨天提出的预防伤寒的建议,大家有什么看法?”
    众人转向贾诩,显然在刘备和张铭来之前,他们已经有所讨论。
    贾诩没有推脱,起身面对张铭,深深鞠躬。
    张铭刚要起身还礼,却被贾诩制止。
    “军师,请务必接受诩这一礼!”
    “昨日诩见识浅薄,知汉的发明实乃利国利民,诩深感敬佩。”
    “另外,对于长沙的疫情,我们只按旧例行事,未能为主公分忧,这方面的缺失,我们都不如军师,也非尽职之道。”
    接着,他又向刘备道歉。
    其他人也起身,先是向张铭行礼,然后向刘备致歉。
    张铭没想到,一张棉被竟让贾诩为首的文臣武将进行如此深刻的自我反省。
    然而,张铭明白,像贾诩这样的智者,看到的远不止棉被本身那么简单。
    不出所料,他们可能已经洞察到棉被背后棉花所能带来的广泛影响。很快,贾诩的话语验证了张铭的猜测。
    “军师,长沙的疫情,恐怕非您莫属。”
    “当然,如果需要我们协助,我们将全力以赴,辅佐军师。”
    “另外,关于棉花的用途,不知能否用来制作衣物,保暖日常所需?”
    张铭亮笑,棉花的功效远不止于保暖这一点。
    “文和先生所言极是,其实它不仅用于保暖,棉花在医疗上也有妙用,能有效止血。”
    “此外,还能榨取油脂,入药,甚至榨油后的渣滓也可供牲畜食用或作为肥料。”
    “主公,我会整理棉花的各种妙用,并希望能设立专门的研究人员来负责。”
    “虽然我明白它的用途,但对于具体的制造工艺,我并非十分精通。”
    张铭这样说显得谦虚,实际上,像脱脂棉这样的医疗用品,在这个时代,可能只有他才能制作出来。虽然烧碱自商周时期就有,到了东汉已有一套成熟的技术,但具体步骤只有他知道,只需写下步骤,后续由负责人操作即可。
    刘备听了自然点头赞同,特别是听到棉花能止血,他的眼神都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