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您的仁爱
作者:伟栋   三国:智诱刘皇叔,军师乃神人最新章节     
    张明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太史慈的心弦。
    此刻,正好看到陈武与孙尚香陪着太史慈的妻子和儿子走来。
    陈武投效己方、孙尚香是他的姬妾,且周瑜归附荆州,这一系列变动让太史慈震惊之余,他看向妻子和儿子,深深一拜:“离别这么多年,我对二叔也很想念。”
    “承蒙叔父不弃,慈愿屈服于您的仁爱,况且那两匹珍爱的宝马,应该仍在军师和翼德兄家中留存着,不是吗?”
    “是时候考虑回归了。”
    最后,太史慈选择向刘备投诚。
    张明大喜,伸手扶起太史慈,面带微笑道:“子义尽管放心,这两匹宝马仅是个开始而已。”
    “此事刻不容缓,让我们即刻启程返回襄阳吧。”
    尽管对张明的话语满心疑惑,但太史慈深知当前不宜多问。
    与周瑜报告完王兴勇的事件后,一行人登上了战船,在柴桑水域迅速消失。
    周瑜比朱然稍早向孙权汇报了太史慈投奔荆州的情况,对于此事,孙权除了一通责备要加强水域监控,别无他法。
    因为他清楚,曹刘之间的亲密合作关系,特别是有了曹操女儿嫁给刘明这一纽带后,交易战马和三才酒不再是秘密。
    若是寒冬腊月也就罢了,如今正值温暖季节,刘备侵犯江东的可能性增大,而在柴桑守备人选中,周瑜是他唯一的信任之人。
    此刻,在襄阳州牧官邸里,刘备听到刘仁提起张明已有数日未露面,心急如焚。
    抵达张明府第,刘备被告知张明已经不在襄阳,而是在前往柴桑。
    这一消息让刘备瞬间陷入困惑和恐慌,他害怕若是张明出事,未来局势将会如何。
    这个片刻,刘备几乎想哭诉。
    “月英,你可知道汉儿……”刘明看着丈夫几乎晕倒,急忙取出张明先前寄来的信,递给他。
    “大人勿忧,相公留下了口信。”黄月英道:“相公说此事本由父亲全权委办,需以确保无虞为首要目标。”
    “相公强调仅凭小娘子不足以说服周瑜投降,非亲至不能确保成功。”
    听见月英提及这些,刘备的记忆渐渐恢复。
    但他从未料想到,张明被交付全权后却自行前往柴桑。
    “也许需要给知汉多分配些事务。”刘备回想张明平时的工作大多由庞统和邓芝处理,自己的属下去处甚少,不禁后悔当初为何没多给予些职责。
    读着张明在信中的详述和原因,刘备略感安心,苦笑:“真是瞒天过海之策,知汉这机智,连我都没想到,江东那些人更是无从预测了。”
    此时,张明府中家仆急匆匆赶来:
    “州牧大人,夫人,主人已经回府了!”
    在襄阳城门外的港埠,张明的战船刚刚泊岸。
    船头,与太史慈站在一起的张明遥望着繁忙的襄阳码头,感叹:“不看犹疑,这襄阳的繁华程度不亚于吴县。”
    “只论码头的繁荣景象,襄阳甚至超越了吴县。
    那些运送物资的方式都是以前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听了这些,张明轻轻浅笑:“这只是些基础设施,子义还没有去城外目睹。
    春季来临,我想子义会获得更多领悟。”
    太史慈所述的是基于踏板水车原理的一种新型货物传输系统。
    实际上,这种创新在改善了交通运输效率的同时,也显示了襄阳这座城市的科技水平。
    在荆州,任何经过改良的器械都会演变成简化的民间设施,这就是张明反复强调并由黄月英统筹推动的生产力升级现象。
    如今的荆州已经开始显现成效。
    交谈之际,忽然船舷旁的守卫惊呼:“主公到了!”
    “嗯?”
    张明和太史慈向那边望去,发现远处有一支队伍迅速赶来,围着一位熟悉的身影,非他人,正是刘备!
    “皇叔竟亲临荆州?”
    太史慈颇为意外,随后转向身边的张明。
    他清楚,关于自己归降的事情,张明没有提前透露,只遣人送信回家了。
    那么,刘备前来的原因昭然若揭。
    此刻,张明心怀感动,而太史慈则想着如刘备这样的主君,只怕唯有以死相效才不辱使命。
    不久,战斗舰船抵达岸边,刘备早已在此守候,看到张明下来,他立即迎了上去。
    张明原本要自责一番,刘备却直接拉住了他。
    “平安归来说什么功绩?”
    刘备轻描淡写的话语带过了一切,张明确信当初选择他为领主的决定无比明智。
    点头后,张明主动让路,并指向身后。”主公请看,又有何人到访?”
    跟随张明所指,刘备目光 现了一道英勇的身影。
    刘备不自觉地踏前一步,嘴角含笑,如同接待老友般热情地拉住太史慈,谈起昔日合力破黄巾、救援北海的情景,那豪气依旧。
    一开始紧张的太史慈很快就放松下来,现在的二人相见,哪里像七年分离?
    “这就是皇叔的魅力所在。”
    尽管这是常事,张明在心中仍不由得称赞。
    一行人返回刺史府后,刘备即时封太史慈为云襄将军,领军五千精骑,并赐给他及家人一所住所。
    当初的骏马,亦在宅邸的马厩等待他们的回归。
    与此同时,刘备封陈武为横波将军,作为文聘副手,一同指挥讨伐叛逆军海军,每人亦赐予一座府邸。
    待四周只有刘备与张明时,张明透露他不仅说服太史慈归降,连周瑜也被收服。
    刘备闻言愕然,用手轻触张明肩膀,良久才平复,半是难以置信地问:“江东之事……?”
    张明亮眸闪烁,微笑着点头:“江东之战,定然一蹴而就。”
    在张明与刘备策划江东攻略,为春季远征铺路的同时,曹操和张辽也于春节前十日带着首批三才酒返回许都。
    一同带回的还有一位叫 规的文件副本以及那婚礼上的三首诗作。
    在司空府内,曹操缓搁手里的副本,回味无穷。
    许久后,才缓缓睁开眼睛:“这部《 规》可以录入太学!”
    “立刻制作拓印碑石,竖立太学大门前供学子们临摹。”他的指令很快被记录并上报,待得到宫中批准便具法定力。
    接着,他命令:“曹家的所有子嗣,都必须熟记这部内容。”
    最后一番话,曹操是针对老管家说的。
    他又审视起那三首诗词,赞美之余,流露出些许遗憾:“早知道 有如此才情,在堵阳之时我就该同他对谈几回。”
    一声长叹之后,曹丕依旧可见于堂下,曹公面露异色,语气严峻地说:
    “子桓,你在那站着干什么呢?”
    “还不快回房努力学习!”
    “若你的才能只及你姐夫的十分之一,父亲我也无需为此忧虑。”
    “赶紧去!”他疾声催促。
    曹丕心头微惊,满脸委屈快速退开,内心对曹操的这句话持保留态度:
    “只是十分之一?父亲呀父亲,您对我的期待太高,还是瞧不起姐夫?”
    仅仅一天之内,《规则》及其《无题》、《眼儿媚》和《鹊桥仙》在许都风靡起来,甚至导致左伯纸供不应求,价格猛涨!于是不少世家迫不得已,转向选用竹简复本。
    在那时,手捧纸版的《规则》与其他诗词,已成为了许都上流社会引以为傲的身份象征。
    张明——这个曾经只因智谋闻名的名字,如今以才情闪耀全场!名声大噪。
    来到司空府的早晨,郭嘉早早来访。
    “奉孝,你怎么一大早便过来了,是不是有何紧要之事?”
    郭嘉近来日日畅饮”三才酒”,心怀愉悦地笑着回答:“其实没什么急事。
    我酒差不多要完了,找主公立马再来一壶,并顺便告知昨日学府里的机密情报。”
    曹操看到郭嘉轻松自在的样子,心里稍稍松了一口气,显然不是什么急迫军报的消息。
    他立即命人准备三才酒,并开玩笑地说:“好了好了,奉孝啊,别贪杯那烈酒!说说看,有何消息需要汇报?”
    郭嘉抱拳应承,内心对此并不看重,接着开口:“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我个人觉得主公还是需知道此事。”
    昨日宴会席间,孔文举宴请朝中文武兼备之儒士交谈中,竟兴起意念,欲亲往荆州一探张明的底蕴。
    虽大部分人在场者皆表示赞同却没有行动,唯有孔文举与王朗似乎真心动了这个念头。
    若是孔文举向曹操提出请求,不知主公会如何应对呢?
    起初曹操闻言愣住,旋即会心一笑:“呵,人皆有此意,别说他们了,连我都想再和知汉相逢。
    孔文举前往可以成全,可王朗也去,就颇费一番周折了。”
    “奉孝,你对此有何建议?”
    还未等郭嘉回应,下人来禀告。
    “大人,孔举人求见。”
    曹操不禁笑道:“嘿,说曹操,曹操就到!”
    “有请!”
    对于孔融,老板兼曹操对他是又爱又恨!作为孔子二十代孙,孔融在朝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然而他性情耿直,支持大汉正统,每每当曹操对献帝有所轻慢,孔融必定第一个站出来指责。
    可惜因为是他当初招揽了孔融,没有合适的理由如今不好任意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