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礼物赠予你
作者:伟栋   三国:智诱刘皇叔,军师乃神人最新章节     
    “月英,我说过这是我的礼物赠予你。
    答应我接受这份礼物吧。”
    黄月英便不再推脱,重重地点点头。
    接下来,他们挑选了几卷上好的月英纸,并叮咛几句注意事项后,二人返回襄阳。
    翌日清晨,孔融颁旨的队伍终于抵达了襄阳。
    刘仁代表刘备受旨,获知刘备提前出击的消息后,孔融忍不住赞美。
    “当年北海被围困之时,玄德倾尽全力来援救我们。”
    “今逢外夷之患,又展现玄德的侠义之心,如此德才兼具的大臣,实乃朝廷栋梁。”
    孔融感叹之余,满是向往不能亲往前线的遗憾。
    看着他的心情,张明心中暗想:孔融如历史上所说一般拥护王室,与其在与曹老板冲突后惨遭不孝的罪名,倒不如长期在荆州效力刘备。
    恭敬行礼后,他安慰地说:
    “众所周知,文举公忠贞不渝。
    正如那句话所述,‘满河山汉室旗帜,不让胡骑回马空。
    ’
    “愿以此身报效国家,不求入关。
    您的丰功伟绩不可忽视,您六载治学于北海,使得四万多人免于黄巾之苦,无人能及。”
    “因此,在平定边患之后,教导开化外族的重任非文举公莫属。”
    孔融的目光移至刘仁身边,发现了一个英俊的年轻人,让他的视线亮起。
    年轻人的话语以及他未曾听说的诗篇,不仅如同春风拂面,更激荡内心。
    “你是南阳张知汉吗?”
    张明再次欠身答道:“没错,正是在下。
    不知文举公可曾听说过我的名字?”
    “哈哈!何止是听说,简直就是名声大噪!坦白讲,我千里迢迢来荆州,甚至应曹操调任为南郡太守,就是为了亲自见您一面。
    刚刚见面就有惊喜,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您吟诵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极为动人,可惜未有纸笔。
    我们速去驿站,我要将这首诗刻在我的心头!”
    看着孔融抓耳挠腮的神态,他的确是个充满情感之人,无愧这个赞誉。
    孔融的话语也让张明亮堂心扉一振,他没想到对手居然已经调任南郡太守,而且此行的目标,竟是与他见面。
    看起来,《 法规》和那三首诗赋在许都的影响比探子上报的内容深远得多。
    而这一切,都展现了文化的非凡魅力。
    此刻,张明心里安定,微微一笑,顺手送上一支月亮纸笔。
    孔融看到眼前的雪白光洁的纸张,双眼闪烁着兴奋,轻抚纸张,低声赞叹。
    “这……这竟然是……纸?”
    “比起左伯纸来,它更柔软,更洁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纸呢?”
    这番似乎是互相矛盾的赞美,实际透露出孔融深深的震撼。
    “文举大人,这种纸是由在下改进了左伯纸法得来,名为‘月亮纸’。
    不久,它将流传整个天下。”
    “此处不是详谈之地,还请文举大人到舍下来坐坐吧,我也有些事情要向您请教。”
    张明的话语让孔融身子震动,这句话无疑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种纸可以大量生产。
    对此等文人士大夫而言,这意味着怎样的变革,再清楚不过。
    刹那间,他对曹操委他南郡太守之职产生了深深的感激。
    关于张明说的请教,他也满心好奇,没有犹豫,立刻带上了邴原,与张明走向后者寓所。
    在路上,张明询问紧跟在孔融身后的那位文士:“文举大人,这位先生是?”
    孔融猛然敲了一下额头,随后笑道:“你看我这记性,险些忘了一件大事。”
    “这位是北海的邴原,字根矩。
    他目前在司空府担任东阁祭酒,如果你提及邴祭酒,便是指他了。”
    邴原则像对待长辈般尊重张明,内心虽然暗暗发笑但没有戳穿这个小细节。”张知汉才华横溢,这次我是想与他多加切磋。”
    提到邴原的名字,张明内心振奋不已,对于‘建安一龙’的美名,他自然熟知。
    表面上却不显露情绪,态度适中地行了一礼。
    “能得到邴祭酒亲自指教,实不敢当,倒是我要向您讨教才对。”
    “传闻邴祭酒少小时哭着求学,激励了无数士族子弟,实在是我们的楷模。”
    邴原也露出了惊讶之色,没想到这种陈年旧事,张明竟然知晓,而这份认可令他的好感度瞬间提升。
    “张知汉过誉了。”
    “我曾听说张知汉几乎无所不知,一开始并不相信。
    今天一见,果然名副其实。”
    “年少就有盛名,张知汉面对荣辱都能泰然处之,这样的品格更值得我们士人去学习。”
    “此次之行,果然不负期待!”
    这种读书人的恭维之词的确令人如沐春风,两位之间的交流迅速加深了情感纽带。
    甚至连孔融也不禁打趣道:“行了,你们都是名士,老朽我现在却是无事可做的清闲之身,闲人就不要讲那些高深的道理了。
    咱们赶快走,看看闲人能不能听到名士们不闲时的谈话。”
    众人相视一笑,速度自然快了起来。
    到了张明的书房,不再过多客套,张明直奔主题。
    “我主接管荆州之后,政治和睦,民众安宁生活。”
    “但在文化的推广上尚无显着成就。
    因此我想斗胆邀请文举公发起号召,引领全荆州乃至天下的文人才子共筑大典!”
    “所谓的大典究竟是什么呢?”孔融和邴原都全神贯注地聆听。
    集思广益,筹备典籍
    当张明的话题激起两人的兴致,他缓缓解释道:“所谓盛大的典集,即是自文字记录诞生以来,集合古今经史、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还包括天文地理、阴阳医学、兵法道艺等相关着作中的深论。
    这些都将汇集成一卷大典,供所有人研习。”
    话音方落,一片沉寂中唯有针落地的清音可闻。
    良久,孔融与邴原对视一眼,他们的眼中同时闪过震惊与坚毅的神情。
    如果此项目能成,它将不只能开化世人,还足以使他们在历史中留下不朽的名声!
    孔融率先表达了决心,语气庄重:“我知晓你治学之才,务请让我一同参与此事。”
    邴原紧接着,声音坚决:“更有我也在其中!”
    他宣告:“从今日起,我邴原不再是我所在司空府的祭酒职位,只为这一部伟大的典集贡献一席之地作为编纂官。”
    张明显然也为之震撼,未曾想到邴原会直接宣布辞去官位,然而,看着孔融的态度,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原来他在这些大学问家心中的地位被低估了。
    有了这些大儒的投入,整个荆州将迎来更多儒家巨匠,而他们 群的学子必定也会如云般涌向荆州,从而拉开文化交流的第一步——引进人才。
    人才的引入工作,将由此全面开展!
    思考至此,张明鞠躬致谢。”既已如此,编写典集之事就劳烦文举公与根矩公操心吧。”
    接下来,三人详细商议各项细则内容。
    他们无需他人提醒,都明白,完成如此宏图大典非同小可,单靠几个人是力有未逮的。
    荆州参与的还有庞德公、黄公、水镜先生和张仲景等诸多名士。
    黄公专长工艺技巧,水镜先生通晓秘术与军事理论,张仲景堪称当代医圣,都是各领域的精英。
    以此为例子,孔融和邴原明白编写典籍需要集结各路人杰。
    因此,三人决定首先,由他们二人广发请帖召集四海文人,待各类人才聚齐后再启动书籍的编纂工作。
    而在荆州,财力消耗将是另一担忧,但得益于三才酒的产出与月英纸的未来销量,这倒是不必过多担心的事情。
    安排妥孔融和邴原,又为他们引荐给庞德公等人之后,张明显然仍有重任在身。
    他在三天忙碌之后,收悉前线战报:
    “老刘送来了粮草支援,曹操也动用了超过一万骑兵吗?”
    “查看情报得知,老刘与曹操兵马合并,已经渡过箕关前往东垣。”
    “鲜卑将领步度根试图打破安邑坚固之城,未能攻下,他们现在转向南方的弘农地区。
    不过,弘农有杨家豪阀盘根错节,估计问题不大。”
    “照此推断,步度根的选择只能指向长安了。”
    “华阴易守难攻,越过华阴即进入关中平原,这片地方对骑兵而言是最适宜冲锋的区域。
    步度根即使略显智谋不足,也应明白该进攻长安了。”
    “看来来这位步度根并非特别机灵。”
    “好了,目前编制典籍的事情我不参与,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提高老刘在舆论上的影响力,并借此打击一下曹操的士气。
    以免他以为荆州的粮草是轻易可拿的。”
    舒展开慵懒的身躯,他安排庞统和邓芝辅助伊籍等人料理荆州政事,派遣张绣驻守襄阳稳定局势,同时带着裴元绍及亲卫部队,径直朝汉水畔的鹰扬军营行去。
    “汉升、子烈,你们准备就绪了吗?”
    黄忠和陈武已早早等候,见张明询问,陈武抱拳答道:
    “军师放心,讨逆水军已打通丹水路线,保证了大部队通行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