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眉州起义
作者:一把氘   重铸汉骨最新章节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一个年度的尾声。随着隆冬的到来,天空渐渐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仿佛是大自然的帷幕缓缓降临,预示着乙酉年的即将到来。
    在过去的一年里,祝灏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磋磨,有战争、有灾难、有各种明争暗斗,也收获了他最为宝贵的爱情和亲情。不论这一年如何艰难,但他满脸是幸福的,生活也是充实的。
    展望未来,到底该如何去走,其实他自己也不十分清楚。他唯一能确定的方针就是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全力发展工商业、积攒军力,在自己拥有碾压任何人的实力之前最好一直苟下去。
    至少就目前来说,他的地位和手中掌握的权力非常稳固,上有丁宝桢、包应仁、黄梦韫给自己顶缸,下有岳知府、王总兵配合,整个川南道被他治理得海清河晏,连递到手里的状纸都少了大半,清闲得不要不要的。只是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彻底打破了他的安逸。
    眉州,毗邻成都府,地处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过渡地带,自古就有“天府眉笔”、“川北咽喉”之称,是四川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英雄城市。
    为了反抗蒙古人、满人的入侵以及张献忠的横征暴敛,这座城市做出了重大牺牲。二十年前,也是这里,爆发了一场仅次于太平天国的规模浩大的李、蓝起义,进一步削弱了满清的统治基础。
    如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仿佛历史的再一次轮回,百姓们又一次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清灭洋起义。他们穿着破旧的衣裳,拿起简陋的武器,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谱写着一曲壮丽的凯歌。
    丁宝桢坐在书房里,手中紧握着那封急件,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他的思绪如同乱麻一般,一时间难以理清。
    “这…这怎么可能?”丁宝桢低声喃喃自语,声音中带着几分不可置信。他自问自己已经做得够好,在他的治理下,百姓们的生活比以往都要好,他也从来没有贪墨哪怕一两银子,可还是爆发了民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手中的信件几乎被他捏成了一团。他来回踱步,脑中极速运转起来,唯一想的就是如何尽快平息这场民乱。今年是京中那位的寿辰,要是耽误了她的心情,自己丢官丢脑袋事小,得之不易的改革就全泡汤了。
    因此,丁宝桢立即召集了在成都的所有官员进行紧急会议,就目前这场动乱的解决办法做出讨论。当人们齐聚一堂时,正巧前往眉州探查的人也回来了。
    丁宝桢询问了关于起义的具体情况,包括起义的规模、原因以及目前的态势。那位探子的回答让丁宝桢感到更加震惊和不安。
    事情的原因非常清晰明了,由于战争的影响,作为大后方的四川承担了安南前线几乎所有的开销,这其中光粮食就提供了逾两百万石。可是战争打了一年多,非但没有见到任何胜利的希望,反倒传回来的是各种失利的消息以及催收粮饷的急报。
    作为四川总督的丁宝桢只能紧衣缩食,收集更多粮食往前线送,并且私下里,他也向各州府官员发文,要求百姓用部分粮食抵税。
    原本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反正交税也要先将粮食卖出换成白银,现在统一定价统一征收,老百姓也不算吃亏。
    坏就坏在,一些地方官员曲解了他的意思,竟让辖下的百姓完全用粮食抵税。往年老百姓还有权自行出售粮食换取银钱,如今他们必须全部上缴官府。以满清官吏的尿性,必然从中使出很多不光彩的小手段,踢斗淋尖那都是基操。
    如此一来,导致老百姓比往年付出的粮食更多,生活就更加困苦不堪。这还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能够运往前线的粮食是多了,可本地的存粮却大大减少。
    经统计,整个四川官仓存粮仅余十三万石,民间的存粮也在日渐枯竭。一些恶商瞅准时机。趁机囤积粮食,坐等粮价飞涨后搜刮百姓民脂民膏。
    但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却是眉州教会的传教士联合了多家粮商,合力垄断眉州的米市,将一石大米的价格从五两炒到了十两有余。致使本就吃不饱的老百姓更加难以为继,短短一个月下来饿殍遍地,鬻儿卖女者不在少数。
    眼见活不成,一向好勇的眉州老百姓在袍哥会和白莲教的鼓动下,打进府衙活捉了为虎作伥的眉州知州曹济成,以及教会的英国传教士博兰文,并将他们一起绞死在了城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