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三百五十五
作者:顾池与   清穿好孕连连,宿主越发不得闲最新章节     
    没有生存本领的女子通常过得不是很好。
    频繁的生产是对她们的生命的一种透支,导致她们寿数不长。
    没有见识的女子,对下一代孩子的教育很缺乏前瞻性,养大的孩子不过是一代继承一代大的穷,走不出贫穷困境。
    俗话说贤妻富三代,改变一个普通人的家族后代,最好的方式就是改变那个家里最关键的女主人。
    此举产生的意义深远,所以系统才判定该行为得到的功德值不低。
    当赚的钱只是账本上的几串数字之后,舒瑶早已经把赚钱的总目标变成赚取功德值了。
    赚功德是首要的,其次才是赚钱。
    被弘旭转世重生用掉的半数功德值,经过她的不懈努力马上要补齐了,想到这里舒瑶就觉得开心。
    胤禛与舒瑶说了会儿话,回了春晖堂宿下。
    福晋也在园子里,胤禛得顾及在皇阿玛面前的形象,不能传出宠妾灭妻的名声,这会害了瑶儿。
    次日一早,舒瑶与孩子们在畅春园门口送别胤禛和福晋。
    之后母子几人回到宽敞的圆明园中。
    四月十八日,杏花灼灼盛放,会试榜单终于出来了。
    胤禛作为会试主考官,被高中举人的考生们亲近地称为座师。
    这届考生也就成为胤禛名义上的门生弟子,弟子敬考官如同父母。
    这是皇子收拢新科考生绝好的机会,诸位对那个位置有想法的皇子都嫉妒胤禛能得到皇上的特别看中,获得这么重要的机会。
    他们也曾给胤禛使绊子,只是都被胤禛一一识破。
    朝廷科举取士何等重要,康熙不允许皇子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插手科举之事,所有动手的皇子都收到了来自皇阿玛的警告,那些皇子才收手。
    胤禛顺利完成康熙对他的考验,更加受重用,也更加忙碌。
    说好等忙完科举就会来圆明园陪舒瑶他们游湖,计划再一次搁置,投入新一轮的忙碌当中。
    即便没有参加会试,丰生和牧瑾也很关注这次会试的榜单与会试的考题。
    胤禛得闲将本次会试三场的考题通通抄录了一份送给丰生牧瑾,让他们参考一下,了解朝廷在会试中的出题方向是什么,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给明年会试打个基础。
    会试的考题从来不是胡乱编写的,通常与但是的国家政策有关。
    噶尔丹大败后,近年来,边关战事少了很多,国家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着重于发展经济,以及最重要的河务工程。
    这几年双季稻在全国推广开来,饿死的百姓在逐年减少,蜂窝煤和太阳石的推广,以京城为中心的府城百姓们渐渐有了安居乐业的感觉。
    只是,这些也只能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那就是洪灾。
    每逢夏日汛期,河水暴涨,黄河堤坝决口,洪水泛滥成灾。
    每年几百两的水利工程款拨下去,就像是石头掉进了水里,激起一点水花就没有后续了。
    三日前,苏州与杭州堤岸决口,洪水淹没良田房屋无数,灾民苦不堪言。
    紧急奏疏上达天听,康熙当即任命胤禛为钦差大臣,前往江南督办河工,治理水患,赈济灾民,此行有与他焦不离孟的十三阿哥为副使臣,还有舒瑶请求胤禛特意带上的丰生和牧瑾。
    这两个弟弟自出生就没有吃过苦,也没有出过远门,更没有亲眼见识过底层百姓的苦难。
    舒瑶觉得,对于今后要投身官场的弟弟们来说,了解底层百姓的真实情况,为百姓谋福祉,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说通他们二人去游学,了解百姓疾苦,将来才能好更好的为百姓办事,第一站就是江南。
    他们没有走江湖的进言,所以舒瑶特意安排他们先随胤禛同行。
    胤禛他们出发匆忙,舒瑶连夜准备了一些药品香囊和药方让胤禛带上。
    自来洪灾之后易滋生疫病。
    可传染的疫病与洪灾同样可怕,疫病的源头,大多是因为那些洪水而亡的百姓尸首,还有动物尸体没有及时得到妥善处理。
    安顿灾民应该注意的安全卫生问题,舒瑶也匆匆写了一份注意事项给胤禛,希望们此行一切顺利。
    从胤禛担任会试主考官开始,舒瑶能发现康熙对胤禛的重用,这次他去南方赈灾既是考验也是机遇。
    之前进宫,在太后宫里碰道皇上的次数还挺多,康熙以孝治天下,他也是怎么做的,身体力行为天下人做榜样。
    除开特别繁忙的时候,康熙每日都会到太后宫中请安。
    请安的时间不固定,有时是早膳时间过来,有时是午膳,还有的时候是底下进献了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康熙会干脆到慈宁宫陪太后一起用晚膳。
    见得次数多了,弘旭原本不算肯定的猜测,也慢慢自己找到了答案,康熙的身体内里确实虚亏,情况有些严重。
    太医院是集结全天下优秀大夫最多的地方,御医更是太医中的佼佼者,不仅医术高明,从医年限也高。
    御医主要负责照看皇上的饮食睡眠健康状况,对皇上的身体健康情况应该是最在乎的人,每半个月请平安脉,舒瑶不相信那些个御医太医们没有发现皇上的身体出了问题。
    既然没有人提出来,一直到万寿节康熙的内里状态还是比较差,那说明这个病御医也没有办法,那康熙瞒下不让这个消息外传,意思就很明显了。
    不想让外人知道,引起朝廷动荡。
    虽然所有的皇子与胤禛一同上朝上值办事,但胤禛今年格外受重用 ,现在又将他外派出去担任钦差大臣,治水救灾,这是收拢民心的机会。
    或许,康熙将胤禛列为了第一候选人,才会频频将重要的差事交给他,只是没有哪件事情是好做的,这也是康熙对胤禛的考验。
    这样的猜测舒瑶并没有跟胤禛说,他那人心中重情重义,对康熙有刻意讨好,也有真情流露的孝顺,对百姓更是无私奉献,在有些事情上是比较纯粹的。
    舒瑶选择不告诉他康熙生病的情况,也是希望他能自然的与康熙相处,不分心尽全力去办差。
    五日后,舒瑶收到胤禛派人送回来的的第一份家书,得知他们乘船南下,写信时已经到达第一个码头补给物质,短暂的休息这之后,运送赈灾钱粮的大船继续南下,不分昼夜,一路急行。
    胤禛特意跟她说,行路匆匆,可能很多时候不便传信回来,让她勿挂念,待到了江南,再传信回来报平安。
    与此同时,八贝勒府发生一件大事。
    八福晋与八贝勒在闹和离。
    原本八贝勒府都在八福晋的掌控之下,但自从良妃娘娘的头七之后,八贝勒与八福晋之间关系疏离了很多。
    几日前,八贝勒更是收回了八福晋的管家权,转而交给庶福晋年秋月掌管。
    八福晋之前与年秋月闹得不可开交,普通百姓尚且有所耳闻,闻风而奏的御史大人们,那是三天两头就上折子参八贝勒治家不严。
    此事一出,八贝勒又被康熙召进宫。
    身在圆明园的舒瑶听到这个消息时大为震惊。
    怎么回事儿?
    八贝勒夫妻是百姓眼里公认的皇家恩爱夫妻。
    她就几天时间没注意八贝勒府的事,忽然听到杜若禀报的这个消息,感到出乎意料。
    沉思片刻,舒瑶猜想会不会是良妃的死有郭络罗氏的原因在里头?
    “可知他们是缘何闹到和离的地步?”舒瑶问杜若。
    她实在好奇,从来在外人眼里的痴情妻管严,八贝勒是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不再忍让郭络罗氏。
    不等杜若回答, 舒瑶又想起一个问题,“他们两个是谁先提出的和离?”这个答案也很重,谁先提出就说明是因为对方的原因。
    杜若将从逍遥楼带来的消息册翻开,找到关于八贝勒府的那一页,递给主子,一边将自己提前了解到的消息说出来。
    “据属下了解,他们闹和离最先是八福晋提出来的,第一次提的时候是因为八贝勒不顾八福晋的颜面将管家权交给了年庶福晋掌管,八福晋不肯,愤怒委屈之下提出要和离归家。”
    “就为这?”舒瑶挑挑眉,用看热闹的语气分析起来。
    “一般来说人在怒气上涌的时候都不太理智,八福晋深爱八贝勒,应该是一时口快失言,心里并不想真的和离吧?”
    “主子英明。”杜若点点头肯定主子的推测,继续说:“想必主子也知道,自从八福晋嫁给八皇子,八皇子后院的事务一应全都是八福晋在掌管,府里上下都听八福晋的,嘴里的肥肉被人夺走,她哪里会乐意。”
    “年庶福晋收下这个管家权,并不能服众,八福晋暗地里联系管事给年庶福晋使绊子,两人天天闹得不可开交,府上庶务乱成一团。”
    “年庶福晋搞不定这摊子事,告到了八贝勒那里,于是八福晋受到了责怪,更加火冒三丈,与八贝勒吵了起来,放言让八贝勒有本事跟她和离,与年庶福晋过日子去。”
    舒瑶吃瓜吃得开心,在躺椅上换个姿势躺得更舒服些,翻开册子边看边问,“然后呢,八贝勒什么反应 ?”
    “八贝勒脸色铁青,过了一会儿八贝勒竟然直接答了一个字‘好’。这下轮到八福晋傻眼了,气头上的八福晋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最后还催让八贝勒写和离书……”
    杜若离开后,冬青好奇问道:“主子,您说皇上这时候召八贝勒进宫,是同意他与八福晋和离,还是训斥八贝勒一顿?”
    “这还用猜吗?以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八贝勒夫妻之间并没有必须和离的理由,为了保全皇家颜面,皇上一定不会允许他俩和离。”舒瑶悠悠道。
    大清开国以来皇室中就没有和离的先例在,休妻倒是有。
    八贝勒府事情的后续舒瑶偶尔会关注一下,就当是茶余饭后的乐子,消遣一下时光。
    五月十三日,舒瑶收到十三爷送来的急信。
    信上说胤禛不小心染上疫病,昏迷多日未醒,当地大夫和带去的太医们都束手无策。
    收到这个消息舒瑶顿时坐不住了,吩咐泽兰去收拾行李,想着暗中去江南走一趟。
    她还没有当上皇后,胤禛可不能死。
    舒瑶相信十三爷一定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会传信给她。
    而这也恰好说明胤禛现在的病情真的很严重。
    江南到京城一路日夜兼程最快也需要三天时间,而等她赶过去又是三天时间,情况危急,容不得舒瑶想太多。
    要不是她给胤禛准备了解毒丸之类的必备药包,现在等到的估计就不是昏迷不醒而是胤禛的死讯。
    不是她危言耸听,十三阿哥在信里说得不是很清楚,但舒瑶紧接着收到了胤禛身边暗卫传回来的信,说主子爷是中毒了。
    本来如果胤禛只是染上疫病,舒瑶给的那些药包里就有治疗疫病的药方,按照方子抓药喝下,几天就能好。
    十三阿哥说胤禛喝了三天药还不见好转,反而更严重了,直接昏迷不醒,用尽各种办法都没用, 才求到她头上来。
    信发出的时候十三阿哥还请了民间大夫来给胤禛医治,有位杨大夫诊脉后说出了不同的诊断,怀疑雍亲王中了毒。
    但是什么毒却没有辨认出来,也无从配制解毒药,太医们解毒的本事没有,但吊命他们最在行,舒瑶像现在只祈祷那些太医们能够竭尽全力吊着胤禛的命,等她。
    保护胤禛的暗卫也不知道是何人在胤禛的汤药里下了毒,还在排查中。
    无论是为了任务还是为了孩子着想,胤禛都不能死,至少现在还不能死。
    舒瑶当即就决定亲自求一趟江南,亲眼看到胤禛没事她才能放心。
    胤禛在护卫暗卫的保护下还能在不知不觉大的情况下中毒,要么是对方太高明,能够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下毒。
    要么,就是胤禛身边出现了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