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潜龙在渊,蓄势待发
作者:鸡蛋羹鸡蛋羹   古代之败家儿子最新章节     
    随着宦官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刘健的眉头紧锁,如同一座静默的城池,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内阁内,值夜的翰林们被突如其来的召唤惊醒,他们屏息凝神,仿佛成了黑夜中的守护者,静静地等待着命令。
    刘健,他背负着双手,目光穿透了厚重的宫墙,投向那无尽的夜幕。良久,他终于平复了内心的躁动,深吸一口气,冷静地审视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此刻,稳住局势才是当务之急。不可急躁,因为鞑靼人瞄准的,竟然是锦州这座边陲重镇。大同的动向,不过是他们精心策划的烟雾弹,真正的目标早已暗中铺开。
    一多月前,鞑靼铁骑便在大同外围布下了伏兵,而大宁的情报也如同一张张蛛网,将鞑靼人的阴谋一一揭露。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较量,一个极为周密的军事布局。
    锦州,这个边关要塞,如今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小王子,这位鞑靼的领军人物,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辽东边关的噩梦。小王子不仅是鞑靼大汗的代称,更是这位草原霸主的化身。
    在弘治皇帝的治下,小王子崭露头角,以铁腕手段稳固了鞑靼的统治,内部斗争消弭于无形。他自称大元大可汗,朝廷虽有所争议,最终还是选择了宽容。随后,小王子请求互市,大明并未拒绝,反而给予了优待。
    然而,在这看似和平的背后,鞑靼部却趁机壮大,瓦剌部的部落纷纷归附,朵颜部内部也暗流涌动。刘健不禁长叹,这鞑靼的崛起,除了小王子的狡黠,大明的一味姑息也不无关系。
    大漠之上,鞑靼与瓦剌的争斗正酣,大明在这其中扮演着微妙的平衡者。数十年来,大明一边利用朵颜部,一边支持鞑靼,这种策略看似明智,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在这关键时刻,刘健深知,大明不能再对鞑靼的野心视而不见,必须拿出勇气和智慧,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在波诡云谲的历史长河中,瓦剌部族,作为大明王朝的死敌,其身影如影随形,留下了无数悲壮的故事。土木堡之变,那一场惨烈的战争,多少大明勋贵血染疆场,英宗皇帝更是沦为阶下囚,此仇此恨,朝廷始终铭记在心。即便大漠风沙变换,鞑靼势力崛起,瓦剌式微,大明对瓦剌的剿灭决心,从未有丝毫动摇。
    然而,岁月如梭,不出数年,雄心勃勃的鞑靼部落便开始四处侵袭,他们掠走了无数无辜百姓的生命和粮食,如今更是倾巢出动,挥师辽东,如狼似虎,让人不寒而栗。
    这样的变故,实在是出乎意料。
    刘健眉头紧锁,眼眸中闪过一丝焦急,他喃喃自语:“坚壁清野,锦州的策略实施得如何了?”
    深吸一口气,刘健心中泛起苦涩,近日来,欧阳志在锦州实施的坚壁清野策略,曾引发了无数争议。然而此刻,他却是庆幸,这份决绝的行动,似乎已经达到了极致。
    不一会儿,一名宦官急匆匆而来,递上了兵部的紧急奏报。
    这是锦州内部向兵部密报的数份消息,从一个月前到数日前,共计七八份,每一份都像是一把利刃,直刺人心。
    刘健迅速翻阅,每一页都让他心跳加速,越看越觉得触目惊心。
    这与其说是奏报,不如说是锦州百姓对欧阳志和刘瑾的控诉。为了坚壁清野,二人可谓丧心病狂,他们不允许在野外留下一粒粮食,甚至将可带走的粮食尽数焚毁。所有百姓必须迁徙,那些不愿迁徙的,更是被无情地处决。牲畜、牛马,乃至种粮,无一幸免。连锦州城外的铁炮和军事用铁器,若不能带走,便就地掩埋。
    整个锦州,对这两位来自京城的官员怨声载道。
    为了赶时间,欧阳志甚至下达了严厉的命令,逾期不到者,追究保甲长的责任,对于军卫,更是直接追究百户、千户。
    由于时间紧迫,锦州城未能及时容纳如此多的人口,短短数日,沿途饿死者就有三十九人,抵达锦州后,冻死者更是逾百。
    若是在往常,欧阳志和刘瑾的行径,恐怕早已被万人唾弃。
    然而此刻,刘健却是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他不禁感慨:“欧阳志,果真行事果断,实乃可造之材。”
    刘健心中感慨万分。
    若非这一次果断的坚壁清野,锦州城外恐怕早已沦为人间炼狱。一个锦州,远不止锦州城本身那么简单,那里聚集了超过八成的军民人口,在鞑靼人的突然袭击下,无数百姓的存粮可能成为敌军的军粮,无数牲畜成为他们的盘中餐,无数生命成为他们眼中的蝼蚁。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鞑靼铁骑如同狂风暴雨,不仅壮大了他们的势力,更像是开闸的洪水,直冲向锦州的城门,势不可挡,甚至有扫荡辽东全域的野心。这一举措,无疑在京城掀起了惊涛骇浪,后果之严重,简直难以预料。
    然而,时至今日,情况并未如预料那般糟糕。
    关键人物,非欧阳志莫属。
    至于那位刘瑾……
    刘健轻描淡写地将其忽略,纵然同姓,但这等阉人的存在,早已不在刘健的思考范围内。
    此刻,刘健的目光扫过一群当值的翰林,他们如同受惊的鸟儿,战战兢兢地站在角落,慌乱地等待着刘公的指示。
    刘健不禁摇了摇头,心中暗叹:这些翰林精英,固然才华横溢,但与欧阳志相比,似乎还差了那么几分火候。
    当然,太子殿下与林蒙……事实已经证明,他们的选择无比英明。
    刘健终于振作精神,沉声下令:“立刻派人入宫,上报此事!”
    “同时,通知李、谢二公,以及各部部堂,派遣使者前往詹事府……”刘健稍作停顿,心情愉悦,原本令人心惊肉跳的大事,如今似乎已化解于无形。他手里紧握着锦州官员对欧阳志抱怨的奏报,兴奋地吩咐道:“顺便去林家告知林蒙,清早立即入宫,商讨机密大事!”
    ………………
    与此同时,在后宫的皇后寝殿内,一片静谧。
    弘治皇帝夜间睡眠不宁,张皇后担心他的安危,特意要求坤宁宫内不得有丝毫声响,哪怕是伺候的小宦官,也不许发出脚步声。
    偶尔,弘治皇帝会磨牙、梦呓,内容大多是些灾祸或是杂乱无章的事。
    因此,张皇后的睡眠也受到影响,幸好即便被弘治皇帝惊醒,她也始终装作熟睡,以免引起他的愧疚。
    然而,今夜,殿外传来了细微的脚步声。
    这脚步虽轻,却终究传入寝殿。
    不久,外头传来了低沉的声音:“大胆,这个时候……”
    另一个声音带着焦虑:“出事了……鞑靼人袭击锦州!”
    话音刚落,睡梦中的弘治皇帝猛然坐起,被惊醒了。
    他不确定这是否是一场梦,摸着额头,头痛欲裂。
    外头的声音依旧清晰:“什么锦州,什么事不可以明日再说,惊扰了圣上,你死都不知如何死的。”
    “张公公,锦州……乃辽东门户,鞑靼人倾巢而出,事关重大,奴婢若不是情急之下,哪里敢……”
    弘治皇帝迅速起身,生怕惊扰了张皇后,回头看了她一眼。
    张皇后早已被他的梦话和鼾声惊醒,却假装熟睡,仿佛害怕因此而引发弘治皇帝的愧疚。
    弘治皇帝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他猛地站起身,随手披上一件袍子,却不料自己竟手忙脚乱,将袍子胡乱套在身上,步履匆匆地走出了寝殿的深门。
    寝殿外,两名宦官正窃窃私语,一见弘治皇帝缓步而出,脸色顿时变得惨白如纸。
    两人惊恐万状,慌不择路地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仿佛下一刻就会求饶。
    弘治皇帝却脸色平静,淡淡地吩咐:“噤声,随我到偏殿。”
    偏殿之内。
    弘治皇帝展开一卷奏报,脸色瞬间铁青如铸:“可恶的鞑靼!”
    他们倾巢而出,这消息让弘治皇帝的眉头紧锁,忧虑重重。
    然而,他随即眉宇间闪过一丝释然,忍不住赞叹:“太子和林蒙,果然料事如神!欧阳志在锦州坚守,若非他们,辽东早已沦陷!快传令……去暖阁,立即召集群臣火速入宫!锦州尚在战火之中,事不宜迟!”
    弘治皇帝话音刚落,似乎仍觉意犹未尽:“再召太子和林蒙,他们必有所谋!”
    ………